Funscreen: 2016鹿特丹影展觀察:林木材談「奈派克獎」評選

Source: Funscreen: 2016鹿特丹影展觀察:林木材談「奈派克獎」評選

文 / (口述)林木材;文字整理 / 洪健倫
沒有紅地毯,卻有非常精彩豐富的影展節目、產業論壇,以及城市步行導覽活動,鹿特丹是一個樸實、紮實,又能完美融合「城市型」與「國際型」的影展。本週除了邀請端木芸姍分享她今年對於鹿特丹影展的規劃面觀察,我們也邀請今年前往鹿特丹擔任「奈派克獎」(NETPAC Award)評審團成員的林木材和我們分享擔任評審的見聞。

奈派克獎與「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FIPRESCI Prizes)同為各影展中常見的會外獎項。奈派克獎由「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PAC; 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創立,該協會旨在推廣亞洲電影,和包括金馬、釜山等全球超過30個重要影展合作,在影展期間邀請協會成員與各國重要影評人針對影展選映的亞洲電影進行評選,其評選方式會因影展而異,例如在金馬影展中,「奈派克獎」主要針對新導演作品進行評選,而鹿特丹影展的奈派克獎則僅就世界首映的亞洲電影進行提名與決選。林木材不但是台灣知名紀錄片影評人,也是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以下是他的分享:
林木材:今年鹿特丹影展奈派克獎的評審團成員總共有三位,除了我之外,其中一位是「亞洲電影促進聯盟」(也就是奈派克)的成員,他是旅日的美國影評人Mark Schilling,也是日本電影的專家與藏家,他在過去三、四十年中持續大量撰寫日本電影的影評。而我和另一位荷蘭導演Chris Oosterom,則是由鹿特丹影展推薦邀請的。

鹿特丹影展奈派克獎入圍名單的評選,是從不同單元裡選出八部世界首映的亞洲電影來提名,入圍導演則不需要一定是發表第一或第二部長片的新導演,因此,在入圍作品之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導演宮藤官九郎的新作《Too Young to Die!》,由於導演本人也出席了影展,所以觀眾與當地媒體都很熱烈參與放映活動。
在鹿特丹影展,奈派克評審團成員只需要在四天之內看完八部電影,主辦單位給了我們每人一張通行證,只要我們在時間內看完所有入圍電影,最後再通過評審會議選出一位得獎者就完成評審工作了,因此在行程上其實還滿輕鬆的。

在評審會議上,我們就決定讓每位評審先舉出自己最喜歡的兩部電影,我在影展會場比較常碰到Mark Schilling所以我們有比較多機會討論看過的作品,Mark最喜歡的是「明日之聲」單元(Voices)單元中一部敘利亞的紀錄片《The Cow Farm》(Ali Sheikh Khudr導演),這部片以導演的表哥為拍攝對象,他因為不喜歡都市的家庭生活,於是搬到郊區養牛,後來他卻面臨軍隊的徵召,本片探討了敘利亞當代年輕世代面臨的問題,Mark認為這部作品帶給他很大的震撼。Chris Oosterom 最喜歡的作品則是「發聲」單元裡中國導演楊正帆的新作《你往何處去》(Where Are You Going),楊正帆過去的作品《遠方》也曾經在2014年的台北電影節放映。《你往何處去》是一部兩小時的電影,本片在香港取景,他將攝影機架在計程車裡,再虛構出一段段司機與乘客的對話,影片隨著每個乘客的目的地不斷移動,觀眾的視角就像是乘客一樣,只能一直看到車子前進時窗外的景色,與聽到司機與乘客間的交談。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則是「未來之光」單元(Bright Future)裡中國導演崔誼的紀錄片《影》(Of Shadows)(編按:本片也入圍了2016年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華人紀錄片獎」競賽)。
文 / (口述)林木材;文字整理 / 洪健倫
沒有紅地毯,卻有非常精彩豐富的影展節目、產業論壇,以及城市步行導覽活動,鹿特丹是一個樸實、紮實,又能完美融合「城市型」與「國際型」的影展。本週除了邀請端木芸姍分享她今年對於鹿特丹影展的規劃面觀察,我們也邀請今年前往鹿特丹擔任「奈派克獎」(NETPAC Award)評審團成員的林木材和我們分享擔任評審的見聞。

奈派克獎與「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FIPRESCI Prizes)同為各影展中常見的會外獎項。奈派克獎由「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PAC; 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創立,該協會旨在推廣亞洲電影,和包括金馬、釜山等全球超過30個重要影展合作,在影展期間邀請協會成員與各國重要影評人針對影展選映的亞洲電影進行評選,其評選方式會因影展而異,例如在金馬影展中,「奈派克獎」主要針對新導演作品進行評選,而鹿特丹影展的奈派克獎則僅就世界首映的亞洲電影進行提名與決選。林木材不但是台灣知名紀錄片影評人,也是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以下是他的分享:

Отправить林木材:今年鹿特丹影展奈派克獎的評審團成員總共有三位,除了我之外,其中一位是「亞洲電影促進聯盟」(也就是奈派克)的成員,他是旅日的美國影評人Mark Schilling,也是日本電影的專家與藏家,他在過去三、四十年中持續大量撰寫日本電影的影評。而我和另一位荷蘭導演Chris Oosterom,則是由鹿特丹影展推薦邀請的。

鹿特丹影展奈派克獎入圍名單的評選,是從不同單元裡選出八部世界首映的亞洲電影來提名,入圍導演則不需要一定是發表第一或第二部長片的新導演,因此,在入圍作品之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導演宮藤官九郎的新作《Too Young to Die!》,由於導演本人也出席了影展,所以觀眾與當地媒體都很熱烈參與放映活動。


在鹿特丹影展,奈派克評審團成員只需要在四天之內看完八部電影,主辦單位給了我們每人一張通行證,只要我們在時間內看完所有入圍電影,最後再通過評審會議選出一位得獎者就完成評審工作了,因此在行程上其實還滿輕鬆的。

在評審會議上,我們就決定讓每位評審先舉出自己最喜歡的兩部電影,我在影展會場比較常碰到Mark Schilling所以我們有比較多機會討論看過的作品,Mark最喜歡的是「明日之聲」單元(Voices)單元中一部敘利亞的紀錄片《The Cow Farm》(Ali Sheikh Khudr導演),這部片以導演的表哥為拍攝對象,他因為不喜歡都市的家庭生活,於是搬到郊區養牛,後來他卻面臨軍隊的徵召,本片探討了敘利亞當代年輕世代面臨的問題,Mark認為這部作品帶給他很大的震撼。Chris Oosterom 最喜歡的作品則是「發聲」單元裡中國導演楊正帆的新作《你往何處去》(Where Are You Going),楊正帆過去的作品《遠方》也曾經在2014年的台北電影節放映。《你往何處去》是一部兩小時的電影,本片在香港取景,他將攝影機架在計程車裡,再虛構出一段段司機與乘客的對話,影片隨著每個乘客的目的地不斷移動,觀眾的視角就像是乘客一樣,只能一直看到車子前進時窗外的景色,與聽到司機與乘客間的交談。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則是「未來之光」單元(Bright Future)裡中國導演崔誼的紀錄片《影》(Of Shadows)(編按:本片也入圍了2016年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華人紀錄片獎」競賽)。

《你往何處去》預告。 《影》預告。

而大家在評審會議上列出的兩部片中,「未來之光」中的哈薩克電影《The Plague at the Karats Village》(Adilkhan Yerzhanov 導演)是大家都有共識的影片,這部片子講述在一個古老的村子中,一位外來的年輕村長希望可以帶來改革,但卻面對瘟疫肆虐,還有村中的既得利益勢力的反彈。這部片沒有任何攝影機運動,純粹運用晚上的自然光影與演員的表現,呈現一個寓言式的故事,我們覺得他的手法很獨特,有種超現實電影的感覺,而整部片只用6千塊美金(合約18萬新台幣)就拍完了。奈派克評審之一的荷蘭導演Chris Oosterom還稱讚這部電影有大衛林區的風格。
綜觀今年的八部入圍作品,我們很難為其歸類出一個特定的趨勢,八部電影之中有劇情片、紀錄片、也有難以歸類的電影,但除了宮藤官九郎的電影之外,其他的入圍作品都不是傳統的商業式電影,就算有些製作看起來很大、很精良,但它的型式仍然是很特別的,例如有一部泰國片《Motel Mist》(Prabda Yoon導演),它也入圍了今年「金虎獎」競賽(Hivos Tiger Awards Competition),它的敘事方式很特別,也看的出來用了很高的預算去拍,但評審們並沒有特別青睞。還有一部印度片《Strang Love》,他的型式像MV,內容有大量激烈的性愛場景,從創作背景來看,可以看到這部片有很強的政治企圖。綜觀而言,今年的八部入圍的作品在型式上都有其獨特之處,但是仍有不少作品有「內容跟不上型式」的問題。

除了這次的奈派克入圍影片之外,綜觀今年鹿特丹影展的節目內容,他們在選片方向上,影片的拍攝題材可能是其次,他們似乎更希望讓每個國家都能有一部片入選影展。也因為這樣,在鹿特丹影展可以看到很多泰國、中國等亞洲臉孔,例如中國導演應亮也帶著短片參展。除了透過影展鼓勵優秀的電影作品,鹿特丹影展更在影展期間透過各國電影創作網絡公開或非公開的交流,更進一步以行動瞭解發展中國家新興電影創作者在現實條件上面對的各種限制,並且直接或間接提供可能的資源,支持他們克服障礙,用電影做為發聲工具。因而,在鹿特丹影展節目中看到的文化多元性,還有主辦單位不求鎂光燈、不崇尚大師,純粹以行動支持世界各國的電影創作的氣度,是鹿特丹影展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